医学院相关

首页      医学院相关      学术动态      正文

学术动态

痒觉的神经生物学--从分子到环路—记第101期同济医学院论坛

来源:基础医学院 2018-04-25 17:18:16 点击数: 编辑:张地

2018年4月2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孙衍刚研究员做客第101期同济医学论坛,为同济医学院的师生们揭开痒觉信息通路的神秘面纱。          

 

                                                                                     

在论坛上,孙衍刚研究员如数家珍,先讲了痒觉研究的历史,又讲了自己以通讯作者在国内发的关于痒觉环路的science文章,讲得深入而透彻。师生们纷纷提问,反响热烈。

据悉,孙衍刚研究组首次揭示了痒觉从脊髓传递到大脑的一条重要环路,从而为深入揭示痒觉信息加工的脑内环路机制及探索慢性痒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基础。其核心在于解释了痒的感觉如何传递到大脑。简单说来,让痒觉传递到大脑是一场三方参加的接力赛。接力赛的起始方是痒感知特异受体阳性的神经元。他们首次证实痒感知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特异受体是在2007年,那时孙衍刚研究员在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陈宙峰教授的实验室里,他所在的研究组发现了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receptor, GRPR)的基因与机体的痒觉有关,相关文章发表在Nature杂志上。这种“痒基因”名为GRPR,其编码的受体蛋白只存在于少数从皮肤递送特定信号到大脑的脊髓神经细胞中。孙衍刚研究员回国后,率领课题组又发现了接力赛的最后一棒——大脑臂旁核的神经元,在痒刺激时被激活了。但是大脑臂旁核神经元并不就是痒感知特异受体阳性神经元的下游,脊髓内的还有另外一群“中继”细胞间接将痒觉信息传递到大脑臂旁核区域。上述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形式发表在Science、Cell Reports 等国际学术期刊上。

最后由李熳教授为这次的科研讲座作总结。通过这次科研讲座,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学生对痒觉通路有深刻理解,为自己今后的科研道路找到新的方向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