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在防控最前线,宣传抗疫最强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疫情防控宣传组组长、医学学工部支部副书记冯霞同志,用危急时刻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使命担当。

临危受命,勇于担当作为。在疫情形势严峻的1月30日,医学学工部支部副书记冯霞接到同济医学院党委的紧急通知,被抽调担任同济医学院疫情防控专项工作宣传组组长。虽然这一切来得突然,更是感到压力山大,但她铭记党员的责任,丝毫没有犹豫,将家庭的重担,尤其是即将中考的孩子的学业托付给丈夫,安顿好了老人,全身心的投入到这场战斗中。
身先士卒,采写在最前线。她认为,新闻不是写出来的,是用脚丈量出来的,因此始终冲在在疫情防控最前线,用心体会一线工作人员的艰辛、繁忙与伟大。在需要进入抗击疫情的现场,为了减少其他组员被感染的几率,作为组长的她,除了要做好宣传各种协调安排外,总是身先士卒,直面危机,深入一线,弱小的身体扛起重重的相机,以一名真正的战地新闻记者的姿态,奔波着、寻找着、记录着、撰写着这场战役。她柔肩挑重担,工作精益求精,宣传组每篇稿件投稿之前她都要把关,反复修改、打磨,为了新闻的时效性,争分夺秒,加班加点,苦熬通宵,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是她工作的常态。她的颈椎和腰椎病累犯了几次,期间由于劳累抵抗力下降,出现过发烧、腹泻、头晕等症状,2月18日医学院开展拉网大排查,她带病去采访现场,当天抱病坚持撰写并发稿《校领导带队上一线,医学院拉网大排查》,丝毫没有影响到工作。
呕心沥血,纪录战疫历程。宣传组由5名工作人员组成,包括她在内,都不是专业宣传人员,对此她积极与分管领导沟通,凝聚工作组的力量,紧跟专项组的步伐,迅速理清工作思路,积极行动,将宣传组的工作职责和分工进行明确。已经工作的80余天里,她带领组员及时记录、宣传医学院、附属医院战“疫”情况,协调外媒采访医科专家,发出抗疫的同济声音,展现出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截止4月14日,宣传组收集医科新闻素材200份,撰稿并协助校宣传部、各单位参与外宣稿件177篇,内宣稿件121篇;及时更新医学院官方网站,发布及转载外媒报道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战“疫”工作相关新闻605篇;发布通知通告32个。她带领组员,站在学校高度,向社会展现了在华中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同济校区疫情防控中真实、立体、全面的形象,成为了华中大抗击疫情政策主张的传播者、疫情防控工作的记录者、疫情战场正能量的推动者。
殚精竭虑,传递磅礴力量。她充当了信息采集员、现场宣传员、媒体报道员等多个角色,她本人执笔撰写内宣稿件有20篇,外宣稿件30篇,深入挖掘记录新闻背后的价值,提炼新闻报道主题,用最快的时间,最精准的数据,最朴实的语言,最鲜活的感人事迹,更好地展现出华中大和医学院校院组织大爱仁心全力以赴的责任担当,校园防控以人为本守土尽责的防控榜样,专家学者各展所长各尽其能的科技智囊,附属医院中流砥柱救死扶伤的磅礴力量,师生员工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的光辉形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奔走呼吁,筹措各方捐赠。疫情发生后,她带头捐款,积极联系企业、同学、亲友等社会关系,为抗击疫情捐献爱心物资,动员在美国的亲友向附属医院捐赠一批医疗物资,联系广西培秀科技有限公司的朋友向医学院及附属医院捐赠上市红茶500份、绿茶500份。
迎难而上,扛起应当之责。除了专项组的工作,她还承担着医学院本科生招生工作,她积极思考,主动谋划,在特殊时期也绝不放松医学生招生宣传工作,组织推荐多名医科教授专家在线上开展了4期学科宣讲活动;组织编写院系介绍专刊;组织医科院系进行特色宣传,推进“由‘疫’说医”系列栏目的开展,策划编写了6期医科招生宣传文案在大学招生官方微信中发布;推进优秀学子回访母校活动群体线上宣传;开展招生宣传干部线上培训及招生宣传咨询等工作,为今年招生工作打下基础。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方显珍贵。冯霞用加班80多个日夜的呕心沥血,撰写50篇稿子的殚精竭虑,组织近300多篇报道的丰硕成果,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践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体现在发出华中科技大学抗疫的最强音。这正如她的一位朋友写给她的诗句:“娇弱女记者,抗疫上前方。一颗心似火,三寸笔如枪。低头记实况,举手著华章。巾帼胜须眉,玫瑰更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