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思政课】护理学院学子热议“同上一堂思政课”

时间: 2020-03-24信息来源:护理学院 点击:


322930分,主题为“同舟共济克时艰,众志成城抗疫情”的思政课在“云端”拉开了帷幕。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李元元深入浅出、有理有据地讲解了疫情中让人动容的华中大故事。华中大同济医学院护理学院党总支组织学生在线上按时观看,同学们感慨万千。

通过此次思政课,激发广大师生思考这样四个问题:这次疫情显示出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哪些优势,还存在哪些短板和不足?什么样的大学是一流大学?什么样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什么样的校友是杰出的校友?







WHO总干事称,疫情构成全球性大流行的威胁“已经变得非常真实”。如今,世界疫情日渐严峻。但就我国来看,正如16级本护学生吴钟昊写道,“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令行禁止’,这是我们体制的优势和制度的力量,也正是我们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的信心之源。”16级本护学生高洁也认为,“从非典到肺炎,我国的防疫措施越来越完善,为其他各国树立了典范。做好防疫工作关系了经济生活的大局,积极应对这次疫情就是一次伟大斗争。”

面对疫情的肆虐,我校也积极开展防控工作,打好抗疫阻击战。如18级本护学生陈子仪所写的那样,“我校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积极开展医疗救治,打好抗疫阻击战,特别是作为我校同济医学院10所附属医院都是武汉抗疫的主战场。学校也第一时间组建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工作领导小组,封闭管理校园、全面排查隐患,阻断病源。学校还为受疫情影响的同学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开通心理咨询服务,提供服务达356次;发放困难补助助学金3500余万元等。”而对于毕业生就业问题,15级英护学生姜博文同学说:“今年对于毕业班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特别是就业问题,学校也创立了网上招聘会,力促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正是我校所担当的社会责任,彰显了一流大学的精神。

96年出生的护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预备党员熊晗,主动加入湖北广水市妇幼保健院发热病人筛查工作;许多护理学院的同学坚持在社区做志愿者等等。不仅有一批前线中的逆行者,后方的同学们也用温情展现担当。15级英护学生姜博文同学写到,“疫情期间,虽然我在比较偏僻的地方,但是由于是班级团支书,也要时时刻刻了解同学情况,我们班有一位同学的母亲确诊了,她也被列为疑似。在这个特殊时期,班级同学能做的很少,组织同学每人写一段话,做一个视频,希望她能感受到鼓励和支持的力量。当得知后期她的相关情况也一直在转好,我们心里也松了一口气。”

“疫情无情人有情。”华中大校友一直秉持着“同舟共济”的精神,诠释着优秀校友的的担当。正如16级英护学生杨孟姝所写,“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社会各界精英们,有作为医护人员的他们在最危重困难的一线救治中,放弃小家,只为大家,逆行返岗,夜以继日,救死扶伤,他们是时代的英雄,是武汉人民的天使,是华中大的骄傲;有在最危机之时,异国求学的他们虽远在千里但却与祖国同胞心心相印,送达了数万件价值不菲的物资;有工作于科学研究的他们踊跃报名,加速研发,如红外测温,药物研究,为抗疫攻坚战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支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刻上中华民族的烙印。”


在互动讨论环节,16级英护班学生杨孟姝在课程内容结束后积极提问到:“李校长您好, 在抗击疫情期间,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医疗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奔赴疫情一线,特别是我们华中大有大约3.3万医护人员奋战在一线,有10家附属医院承担了救治任务,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有部分医护人员被感染。那么疫情过后,作为华中大应如何表达对医务人员的敬意,特别是对那些不幸感染的医务工作者,我们学校准备如何对他们表达关爱和支持,来体现大学的责任和担当呢?”

对此,李元元校长回应:“我校医务人员在这次疫情防控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也有部分医务人员受到感染。学校为这次抗击疫情的医务人员出台了相关政策,在今后的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支持。学校及附属协和医院将与中国工程院、腾讯集团共同实施关爱受感染医务人员行动,准备在今后2至3年内跟踪关注这次全国受感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情况、心理情况和家庭情况,将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心落到实处。”


“疫情面前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每个人都有义务。”不仅是医护人员、基层干部、公安干警、外卖小哥、志愿者,还有每一位在家隔离的全国人民,是我们共同的坚守与付出,换来了全国“0新增”的喜讯。“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就像李元元校长所说,学校是他的责任所在,在所有人离开武汉时,他理应回来,坚守着华中大,坚守着武汉这座城。



近期通知公告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航空路13号      邮政编码:430030      联系电话:027-83692814      网上信访邮箱:tjmcyz@mails.tjmu.edu.cn      投稿邮箱:tjmcyb@mails.tj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