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 医学院在行动】第一临床学院师生携手战疫情,服务患者献爱心

时间: 2020-03-19信息来源:第一临床学院 点击:


一场没有硝烟的抗疫之战突如其来地爆发,原本依江傍湖的美丽江城被病毒重创,身为武汉的一员,我们该怎样面对?大疫之中彰显大爱,身处抗疫前线的白衣天使们,逆行而上,勇敢战斗,成为武汉乃至全国的抗疫英雄。与此同时,大量的社区工作者、警察、快递员、环卫工人、企业家等诸多岗位的人们团结起来,为城市、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身为前线医生、护士老师们的学生,身为一名同济人,医学生们该怎样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助力抗击疫情?和大多数医学生一样,第一临床学院16级临床的曹思航、16级影像的白耀威、16中德的钟明亮、17级临床的靳浩然、何毅、杜以恒、18级护理的黄泽涵等同学,在居家期间也曾因疫情感到担忧、恐惧,甚至是无能为力的自责,但是,在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胡建莉教授、杨盛力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他们逐渐调整了心态,积极应对,也找到了自己正确的方向。

发挥自身特长,投入临床研究

武汉封城以后,胡建莉教授和杨盛力老师便帮助同学们创办新型冠状病毒临床研究小组,经常在小组微信群里分享最新学术信息,方便大家及时了解科研进展。同时,杨老师鼓励大家发挥自身特长关注疫情期间肿瘤患者心理状态,并以此为方向进行相关的调查和研究,旨在为肿瘤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在他的带领下,同学们深入了解、广泛交流,并投入到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有序工作中;黄泽涵、杜以恒同学在充分阅读相关文献,对医学心理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有了初步掌握后,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心理状态”为主题申报了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虽未能亲临一线,但仍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为新冠肺炎的相关研究工作贡献着一份力量。



关注弱势群体,开展心理援助

这次疫情对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造成了很大影响,肿瘤患者作为免疫力低下的易感人群,其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相比常人更大。胡建莉教授和杨盛力老师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点,并且密切关注着这一情况,希望能真正为肿瘤患者提供心理关爱与治疗意见,故此,他们与肿瘤中心的几位老师一起编写了《肿瘤患者心理和肺炎防护》科普小册,实实在在地为肿瘤患者答疑解惑。在此过程中,曹思航、何毅同学参与了编撰、绘图、校对等工作,大家配合默契并且师生携手贡献出了自己的爱心,也体现了师者对学生在人文关怀方面的积极教育与影响。

为了更进一步掌握肿瘤患者心理变化动态,胡教授和杨老师主导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经过老师们和同学们的积极宣传,得到了全省肿瘤患者们的广泛回应。然而,对肿瘤患者的关注却未因此而止步,在收集到一些患者信息后,杨老师便联合广东省抗疫援鄂的心理专家们投入到了与肿瘤患者进行微信群沟通交流的工作中,白耀威、钟明亮、靳浩然、杜以恒、黄泽涵等同学作为志愿者,是患者们加入微信群的引渡人。在微信群里,杨老师面对诸多肿瘤患者的各类问题,从来都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解答,甚至有时还要面对个别患者因为疫情影响而带来的消极情绪,他却从不抱怨。同学们打心底感到敬佩,也分外心疼自己的老师。然而,杨老师却对工作上的辛苦与委屈一笑了之,他对患者无私博大的爱像阳光一样温暖着病人的心,也感动着心理干预小组的同学们。同学们说,也许自己现在只能做一些相对简单的对接工作,无法和患者就治疗上的问题进行专业的沟通,但这样的经历也正鼓舞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为成为像杨老师一样德艺双馨的医生而奋斗。同时,通过这样的志愿服务,他们的爱心也在患者们无意间流露出的感谢与欣喜中得到肯定,更坚定了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为肿瘤患者们开放的群聊,叫做“希望如约而至的还有平安的你”,患者们说,看到这样的名字,总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此刻,武汉城里已是草长莺飞、春意阑珊,同济广场的银杏树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金色。春天已如约而至,而胡建莉教授和杨盛力老师正带领着他的同学们一起,守护患者平安,期待胜利曙光!(文/杜以恒)

 

近期通知公告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航空路13号      邮政编码:430030      联系电话:027-83692814      网上信访邮箱:tjmcyz@mails.tjmu.edu.cn      投稿邮箱:tjmcyb@mails.tj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