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学校“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期间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落实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相关通知要求,从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高度,推迟开学、按时开课”通知精神,基础医学院教师、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通力合作,通过超星尔雅教学平台、QQ群、爱课程网、钉钉、腾讯课堂等网络平台,2月17日开始如期在线开展理论课教学,确保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教学良好运行和教学质量。
学院制定了新学期本科教学工作应急方案,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组、辅导员教师班主任齐抓共管,进行了细致的分工:(1)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把关课程教师备课、教学资料准备(PPT、电子版教材、教学音视频、网络教学资源等)的质量,进行系内网上集体备课和教学统一;(2)教学办公室负责协调本学院面向医学院15个本科专业的教学运行,收集院内外各授课班级QQ群号并分工进入不同年级专业班级群、统计核实前4周上课老师的授课平台及方式,督促各系完成各平台课程班级课堂建立,给上课老师发送温馨提示短信、利用学院新教学信息平台提前1天发短信提醒上课老师;(3)学工办公室致信全体学生,号召学院学子在家及早做好学习规划;(4)教师班主任负责收集各个小班每天的上课出勤率、对网络教学的意见建议、网络学习存在的困难;(5)教学督导组进入各班级群,负责观察师生教与学的情况,抽查教学资料。

新学期,各课程充分利用我院大力建设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开展线上教学。学院在爱课程网开放了中国大学MOOC 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与MOOC同步开设了面向校内学生的SPOC课程9门。为保障网络教学顺利进行,师生及管理部门使出了浑身解数、克服重重困难、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战斗精神”,鲁友明、陈建国、王芳、龙利红、胡壮丽、刘文琪、陆盛军、孙军、段秋红、张颖、熊宇芳、彭挺、叶翠芳、沈建英、翁秀芳、尹丙姣、吕付佳、席姣娅、朱厚泽等一批老师先自学、再相互交流切磋网络教学技术,确保了教学顺利进行。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各有优缺点,每门课程为了寻求合适的网络教学形式,保障网络教学质量,在认真学习网络教学技巧培训课程的操作指南、登录体验并比较测试了多种平台功能后,选择适合本课程情况和特点的教学平台,以学生学习录播视频为主,教师进入学生班级QQ群、在群内同步在线辅导和答疑。


学院院长鲁友明教授承担了临床医学五年制、影像学、儿科学、法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生理学》第一节课。今年春节,他没有与远在万里的家人相聚,而是独自留守武汉;为了让学生们能有最好的学习效果,他决定为学生呈现一堂内容饱满,思想深刻的多媒体课程。在人人足不出户的二月,他为学生们、录制了这堂课。学生们对这节课给予了“框架清晰”,“拓展知识丰富”,“了解了生理学领域的许多名人和先进技术”,“录像可以回看复习”等评价。教学主任席姣娅对学生在线学习条件进行了充分调研,定下了“以移动端能够学习”为要求的准备策略,将中国大学MOOC,微助教等移动端程序融入到教学工作中。《生理学》MOOC首次上线学习人数已突破22000人,第二期课程于2月1日正式上线,成为寒假期间唯一开课的《生理学》课程。开课一周后参加课程人数破万,好评如潮,受到兄弟院校师生的广泛认可。


病原生物学系寄生虫学教研室完善MOOC及校内SPOC课程,补充学习资源。开学前,在班级群引导学生熟悉课程资源的获取方法,将教学大纲、电子教材等资料全部发给学生。开学第一天,刘文琪教授先后在四个班级群中利用QQ直播,在学生前期学习线上课程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学生反馈良好,表示很有收获。微生物学教研室提前完善了MOOC讨论题库,在已建课程中增设在线直播功能及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网络拥堵。从2月初开始,在原有线下授课教学资料基础上,修改教学大纲,制作《口腔生物学》“口腔微生物学”全涵盖微课17个、测试题50题(在助微助教中运行),在开课使用时学生积极性高,参与度和满意度也高。

药理学系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尔雅课堂开设了三门网上课程,并分别于开学第一天和第二天面向2017级护理五年制英语班和2018级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专业首次开课,副校长陈建国教授担任首次授课任务,他精心录制PPT音频,对录制不甚理想的地方反复修改,提前将录制的PPT视频上传至平台,在学生QQ群上传相关视频及电子版教材,提醒学生可随时在QQ群、超星和爱课程网SPOC课程平台开放讨论区留言提问,安排教师轮流进行课后辅导答疑。同学们纷纷表示老师网络教学与面对面授课时一样认真负责,并为老师批改课后作业的快速和仔细点赞。

病理学系通过PPT录屏上传至网络平台等多种灵活的形式推进在线教学,系主任王国平教授牵头组织的病理学MOOC在网络教学的关键时刻,为保证本校及兄弟院校各相关专业医学生按时推进病理学教学发挥了巨大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自春节后国家及地方政府因新冠肺炎疫情宣布推迟学生返校后的短短半个月时间内,病理学系通过两个网络平台发布了病理学MOOC,截止2月19日,在线学习人次达到27218人次。病理学系安排相关章节主讲老师及时在线解答各地同学的提问并进行互动讨论,实现高效学习目的。
病理生理学系基于本学科在前期已经录制了完善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和慕课课程,采取了以精品课程为课堂学习的主体,SPOC为课后自学和练习测试进行辅助的网络教学模式。王建枝教授开学前一周申请了QQ号,学会了在QQ上很熟练地与同学们交流,第一课将疫情与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同学们分析肺炎的病因,诱因和危险因素,从疾病发展过程中损伤和抗损伤并存的特点,阐述炎症风暴在肺炎由轻症转为重症过程中的作用,鼓励同学们探寻治疗肺炎的新药物。叶笃筠教授和周新文教授都在外地,为了更好进行授课,他们多次与教学秘书沟通,讨论各种教学方式的优势。系主任胡清华教授的课虽然安排在第四周,他也一直关心课程安排的整体进度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为了更好支持第一周授课教师的工作,他自己两次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突击队。教学秘书吴萍老师在自己家里好几位医护人员奋战在一线的情况下,仍然在短时间内发布了病理生理学MOOC和SPOC课程,很好地协调了系的教学工作。

免疫学系尹丙姣教授的腾讯课堂,近180名同学同时准时在线。新的课程、新的课堂、新的功能(同学们可在讨论区实时提问),短短30分钟,老师就回答了学生近50个问题。一堂内容充实、讨论热烈的课在同学们还未留意就到了下课时间!翁秀芳教授在护理全英文班备课、上课中,一直在多角度思考、多方位准备、plan A、plan B,开学前一周就在网络上搜索教学资源,研究各种相关软件,最终选定“嗨格式录屏大师”,录播、试听、调整音量收音问题、调整语速语调,一次次的调整,直到上课时把录播课件较完美地呈现给同学们。为了保证网络教学效果,翁老师根据课堂情况,发起相应问题投票,收到班里同学们的回复进行调整,实时灵活施教。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孙军教授自己研究QQ直播授课,在学院教学主任秘书等教学管理骨干群与各系演示了操作流程,制作了QQ直播课操作指南,帮助学院其他老师迅速学会了QQ直播教学。段秋红教授身在外地,在身边教学资料、设备及软件不齐全、不会网络技术的情况下,通过远程请教本系和亲友朋友等技术大咖,解决了QQ直播软硬件问题,确保了药学专业生物化学第一课的顺利开展。
为应对因网络或课程平台系统拥堵导致学生无法顺畅进行网络学习,所有课程均提前准备了应急预案,老师们在班级QQ群提前上传电子版教材、PPT及同步的音视频、教学大纲、课程指南、课程网站链接及课程学习要求、评价考核方式等课程教学资料,便于学生错峰下载和预习。有的授课教师设置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提前学习情况、对当堂课反馈情况;有的授课教师在微助教、爱课程、超星等平台设置了课堂测验、课后作业,在后台查看学生观看视频时长、完成作业情况等,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来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办公室汇总学生网上学习出勤率、将学生关于网络教学的意见建议反馈给具体的老师和课程等;第一周每天的课程均平稳顺利开展。
网络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开放学习资源、学会自主学习,提升终身学习、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非常重要,网络教学促进了师生线上互动交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在这个特殊时候,我们更深刻体会到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共享开放的深刻意义,在前期做了一些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按照“两性一度”标准建设五类金课。虽然我们无法像英勇的医护人员那样奋战在一线,但是我们也必将以高度责任感全力保障网络教学的顺利运行和教学质量。(文/晏汉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