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以来,作为一所老武汉人都未必熟悉的传染病专科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名字频繁见诸媒体。在这里,最早开始集中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全民抗“疫”之战也在这所医院最早打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1981级同济院友、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在战役甫一开始就第一时间奔赴前线,与病毒赛跑、与死神竞速。清早6点钟起床、次日凌晨1点左右睡觉,不知不觉成了常态。好几个夜晚,张定宇凌晨2点刚躺下,4点就被手机叫醒。
但是鲜有人知的是,张定宇在对抗“病毒”的同时,也在顽强地同“渐冻症”进行着斗争。越来越多的同事发现,一向脚步如风的院长下楼梯脚步越来越慢。面对越来越多人的追问,张定宇终于承认“我得了渐冻症,两年前就犯病了,下楼吃力,更怕摔倒。”
许多人被他感动。面对鼓励和赞扬,张定宇本人却很是淡然,他在同济院友81级班级微信群里这样说道:谢谢各位同学关心!大家搞得我好像多么崇高似的,其实我的工作只是职责所在,就跟各位同学的岗位是一样的。”
张定宇的故事如同一粒火星,很快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引燃了一场共同抗击疫魔的同济院友“同学会”。除了张定宇,81级同济院友荆州市中心医院副院长汤绍迁、呼吸科主任马经平、深圳市三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辉、湖北省肿瘤医院秦敬等也在前线奋战,与疫魔作斗争。其他年级的同济院友也纷纷加入了这场特殊的抗疫同济院友“同学会”,一批年富力强的70后、80后院友更是在其中担当重任。
“同学会”里,有从外地奔赴武汉,毅然决然踏上战斗第一线的院友。“不止我们81级的院友,其实全国各地的同济院友都因为此次疫情加强了联系,在各地一线医护人员中都能看到我们同济院友的身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邓静萍说道。
当然,在这场“同学会”里,更多的是那些身处武汉、时时刻刻都在前线与病毒近距离作战的同济院友们。他们不畏艰难,毫不退缩,拥有着坚决打赢这场战役的决心。

1999级同济院友周静
“2003年我还是个实习生,当时收治的一个病人,最终是深圳第一个确诊病例;17年过去,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责无旁贷,必须往前冲。”已经在一线奋斗30多天的1999级同济院友、现任协和东西湖区医院副院长的周静说。
前往ICU病房查房、协调医院急需物资、改造隔离病房,一天24小时,她都是按照分钟来计算。“从同济医学院临床专业毕业后,很多同学都分布在了全国的医疗系统,这次战‘疫’,我们很多同学都联系到了,一线救治过程中,也是一次特殊的同学聚会。比如现在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李立宇,我们20周年同学聚会没有回来,这次武汉需要医护人员他,她主动申请回汉支援。这种同舟共济的精神是同济医学院给我们的影响。”周静说道,“就我个人了解到,我们这一级仅在湖北省内就有60余人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各附属医院、中部战区总医院、黄冈市中心医院等31家医院坚守自己的岗位。因为疫情,我和同学们又聚到了一起。”
在这场特殊的同济院友“同学会”里,还出现了一群年轻的身影,他们毫不犹豫地奔赴了对抗疫魔的第一线。
护理学院2013级同济院友喻晨一直在护理一线,有着丰富的重症监护经验。为了让增援医护人员得到合理休息,1月25日,湖北省人民医院选派了3名医护工作者进行接替,喻晨是其中之一。一周前,喻晨的男朋友已到金银潭医院支援。

2007级同济院友张昌盛
2007级同济院友张昌盛是此次武汉协和医院确诊感染的医护人员之一,他所在的监护室病房里收治的都是一些情况比较危急的病人。在未感染病毒前,张昌盛每天的工作就是护理这些病人,因为危重症病人与普通患者不同的是,他们无法清楚地表述自己不适的地方,需要护理人员经常关注他们的变化。
“我们在那里工作,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时间坐下来的,时间都花在病房里。”张昌盛说。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在病房里是不允许家属陪护的,所以除了对病人进行插气管、吸痰等医学护理外,病人的生活护理也由他们全部负责。“我们还会测量病人的臂围、腿围,看看是否有血栓发生。只要对病人有好处,我们就会去做。”仍在隔离中的张昌盛对康复充满了信心:“我现在除了偶尔咳嗽,已经没有其他症状了。我一定要康复后走出去,这样也会增加大家对抗病情的信心。”
战“疫”仍在继续,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场场特殊的“同学会”还在陆续增加。(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夏静、张锐 通讯员王潇潇、高翔、潘梓萌、王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