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医学院的历史,了不起!同济的毕业生,非常优秀!”12月18日,来自河南省卫健委、疾控中心的领导一行在参观同济医学院院史时同声称道。当日,还有来自教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指导小组专家一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医学院长一行等3批嘉宾莅临参观。同济医学院院史文化长廊修建开放2年来,这样的接待成常态,院史长廊成为了同济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地标,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对内育人的新阵地。

一所学校的办学历史,蕴含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为挖掘院史育人功能,传承百年办学的优良传统,在医学院建院110周年之际,在华中科技大学党委的支持下,医学院领导精心筹划,因地制宜,利用二号教学楼4楼会议中心的公共走廊空间新建了同济医学院院史文化长廊,以8个篇章展示了医学院建院110年来的办学实力、特色和发展成就。整个长廊系开放式布局,既美化了走廊环境空间,同时,由于空间的开放性,不但增加了受众面,也大大增强了宣传效果。
作为宣传同济文化、精神及使命传承的窗口,学院充分发挥院史宣传教育功能。院史长廊自2017年5月18日建成启用2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共接待来访领导、学术会议嘉宾、同道、国内外学生,以及本院从幼儿园到研究生等有组织前来参观的150余批次、共计20000余人。全国政协委员会副主席李斌带领的全国政协委员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视察团、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中心领导、全国遗传学教材编委会、全国口腔医学高峰会议专家、湖北省教育厅陶宏厅长带领的调研组;美国布朗大学、哈佛大学专家,德国海德堡大学、杜伊斯堡-艾森大学、马尔堡大学,英国伯明翰、曼彻斯特大学,日本金泽医科大学、泰国马希隆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大学等校院长访问团,诺贝尔奖获得者马歇尔教授、比利时中小学师生代表、兄弟院校来访代表团、各年级返校校友莅临参观。









海德堡大学医学院院长观看展板时,对我们的SCI论文影响因子部分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当即举起手机拍照;马尔堡大学校长参观结束时,意犹未尽,走到电梯口,又去补拍一张照片,他的随行会意的笑了。2018年10月58级200余名校友返校,在观看院史片时,共播放了8遍,到12点,校友们还依依不舍不愿离开。领导和来宾们不仅纷纷为我院百年的办学成就而点赞,更对我院利用走廊建立院史展览的构想和设计赞不绝口。

学院积极拓展院史功能,将院史作为专业宣传和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环节,配合《医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各院系新生入学教育的安排。通过院史文字、实物、影像等成果的展示和讲解,使同学们在短时间全面地了解医学院的发展历程,感受了医学院百余年的文化积淀,先辈们追求理想、报效祖国、立德树人的动人故事和奋斗精神,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标杆,确定人生目标。



配合医科招生宣传开展的-“中学生校园行”,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孝昌一中、湖北省实验中学、武汉华师一、武汉外校、武汉二中、六中、十一中等省内外中学生纷纷走进我院院史长廊参观,院史老师和学生志愿者们以一个个杰出的前辈、一桩桩动人的故事,帮助他们了解同济,了解医学,立志学医,选择同济。





学院充分挖掘院史资源,进行寻访、考证、整理等学术研究,以史明鉴,以史明志。成立了两支兼职工作队伍:同济医学院院史文化研究会和学生院史文化志愿者协会。聘请医学院老领导、老专家、校友担任兼职研究员。副校长、同济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建国亲自为老同志颁授聘书。党委副书记邓静萍带领和指导研究会开展院史研究。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18、2019年学术年会上连续2年宣读论文;同时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分会暨华东地区校史论坛作主题报告。在《中华医史杂志》(2019年第5期)刊发研究论文,杂志封底采用了我院《痹病之研究》获得应用科学类一等奖的奖状,并推送其公众号。组织专班抢救历史、保存史料,对医学院31位老领导、老专家进行了“口述历史”访谈,制作了《口述同济发展史》第一集;支持校友开展院史研究,校友卢刚、王钢主编的《德源中华,济世天下-同济医学院故事集》,被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永久收录;校友胡克勤、向惠云、刘红梅、邓京主编的《同济叙事-同济医学院导师、校友及校园生活回忆录》,在2019年武汉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上首发。整理院史馆文物500余件。2019年清明节前裘法祖教授的儿子赠送一个铜镇纸院史馆收藏,揭密了一段同济同窗情。曾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第一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2次打破省市女子标枪和手榴弹田径最高纪录的54级河南校友鲍耐华将她珍藏多年的11件“运动员奖证章”捐赠给院史馆。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史料,也成为学院育人的生动教材。
学院积极培养学生志愿者,加强文化的宣传和传承。共招募培养学生志愿者36人,通过参与院史讲解和研究,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来自2015级8年制的志愿者郭昊宇同学说,加入院史文化协会是一个提高自己也是宣扬学校文化的方式,能深刻地体会到“今天我以母校为荣”的自豪,院史讲解,讲给别人听,更是讲给自己听,仿佛有一种力量在督促和鼓励自己,希望未来自己也成为母校的骄傲。(文/柯育萍 陈英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