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医学院举行2016级研究生开学典礼

时间: 2017-02-07信息来源:医学研究生处 点击:

 9月2日上午,同济医学院2016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医学院体育馆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丁烈云,校党委常委、协和医院院长王国斌出席开学典礼。副校长、同济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建国主持典礼。 

 丁烈云发表了以“不忘初心,追求卓越”为主题的讲话。他表示,研究生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未来高素质人才的主力军,也是学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力量。研究生的身上承载着个人成长成才的梦想,更承担着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建设健康中国和建设“双一流”的神圣使命。

 丁烈云对研究生新生提出了四点希望:坚定理想,树立高远志向;抓住机遇,打牢学术基础;善于合作,学会协同创新;追求卓越,培养大医情怀。 
   丁烈云强调,同学们要在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中,坚定献身医学、献身祖国和人民的崇高理想,以建设健康中国为己任,与祖国共奋进。要把握好机遇,珍惜韶华,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地学习,始终保持对科学研究的自信、定力和耐力,少些心浮气躁与急功近利,不欺世盗名,恪守学术规范,敢于挑战权威和超越前人。要树立大医学、大健康理念和协同作战意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研究,自觉地将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科技与健康对接,博取众长,联合攻关。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充满大爱和人文情怀,他以优秀校友蔡常春“语言处方”的事迹激励大家追求卓越,培养大医情怀。
   导师代表、同济医院马丁教授以他自身的医学之路为引,表达了对医学新生力量的钦佩、感谢和羡慕之情,并对所有研究生新生寄托了“发展祖国医学、创造中国辉煌”的殷切希望。

 

 医药卫生管理学院2015级硕士生吴梦佳和协和医院2016级硕士生孟子博分别代表老生和新生发言,全体新生进行了医学生誓言宣誓。


  

 武汉市公安局陈嵩警官进行了电信及网络防诈骗和消防安全教育,提醒新生同学提高警惕,确保人身财产安全。医学研究生处贾记锋老师进行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介绍了培养要求和注意事项。
    医学院在院领导、各院(系、所)和附属医院党政主要负责人、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全体研究生辅导员、1398名研究生新生参加了开学典礼。

附校长丁烈云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16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全文:  


                     不忘初心  追求卓越
                       丁烈云


亲爱的2016级研究生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师生员工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大家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医学研究生表示衷心的祝贺!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是每一位医学生的诤诤誓言和理想追求。你们成为了研究生,这是你们求学生涯中极其重要的一站,它将成为你们奠定学术基础、培养创新能力的新起点,将深刻地影响到你们以后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潜能。

 这里,我就不忘初心、追求卓越提几点希望。

 第一,坚定理想,树立高远志向。
    个人的成长成才和理想奋斗只有融入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中,才能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研究生阶段,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开展学术研究的过程,更是修身立德,确立人生理想的过程。
    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今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按下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快捷键。同学们遇上了国家科学创新和医疗卫生发展的新的春天,希望你们在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中,坚定献身医学、献身祖国和人民的崇高理想,以建设健康中国为己任,与祖国共奋进。
    第二,抓住机遇,打牢学术基础。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过硬的本领是一个人实现理想、成就事业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等全面启动,给同学们带来了太多的机遇。大家一定要把握好机遇,珍惜韶华,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地学习,始终保持对科学研究的自信、定力和耐力,专注而执著,真做学问,做真学问,少些心浮气躁与急功近利,不贪图安逸,不好高骛远,更不可投机取巧、欺世盗名,恪守学术规范。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胆识和勇气,勇于探索疑难杂症,敢于挑战权威,努力超越前人。
    第三,善于合作,学会协同创新。
    21世纪,是生命科学发展和医学革命的世纪。你们将历史地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和医学学科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在生命医学创新日益发展的今天,团队协作和协同创新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重要,医学各学科之间、医学与理工农之间、基础生物医学研究与临床医学研究之间,生命医学领域之间,转化医学研究等,都需要协同,都具有创新的巨大空间和前景。在生物样本资源的共享、临床和生物医学大数据的研究和运用中,协同创新已经越来越普遍,重大科学的发现也越来越多地依靠多学科的互相渗透和协同攻关。因而,同学们在从事学术研究时,要树立大医学、大健康的理念,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强化协同作战意识,自觉地将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科技与健康对接,博取众长,整合资源,联合攻关。
    第四,追求卓越,培养大医情怀。
    “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这是唐代名医孙思邈关于“大医”的描述。同学们有的将侧重于基础研究,有的将侧重于临床研究,有的将侧重于应用研发和科技基础性研究,虽然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但是从事的都是生命与健康的研究。所以,大家无时无刻都要敬畏生命,每一次病理分析、每一个实验数据、患者的每一点细微变化,都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疏忽,往往一点点的疏忽或大意,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面对健康和生命,唯有精益求精,诚惶诚恐。同时,还要充满大爱情怀和人文关怀,既医病又医心。“白求恩式的好医生”蔡常春,是我校2000年毕业的医学博士生。多年来,他以“语言处方”治病,耐心对待每一位病人,通过语言把关怀、理解和鼓舞送给病人,温暖着病人。象蔡常春这样为病人提供有温度服务的校友,举不胜举,都是大家学习的楷模。
    “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磨砺而成”。同学们,你们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未来高素质人才的主力军,也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力量。你们承载的不仅是个人成长成才的梦想,更承担着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建设健康中国和建设“双一流”的神圣使命,希望你们不忘初心,献身医学,勤奋学习,潜心研究,不断取得进步!
    谢谢大家!



近期通知公告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航空路13号      邮政编码:430030      联系电话:027-83692814      网上信访邮箱:tjmcyz@mails.tjmu.edu.cn      投稿邮箱:tjmcyb@mails.tj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