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关注我校10年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时间: 2015-11-03信息来源:对口支援办公室 点击:


   光明日报11月5日5版刊登文章《定向育人才 合作促科研——华中科技大学10年倾心支援石河子大学》、中国教育报11月19日3版刊登文章《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一所兵团高校的"强师"之路》,报道我校10年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

  

       定向育人才 合作促科研

                      ——华中科技大学10年倾心支援石河子大学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  

   “如果说我取得了一点点成绩,那么这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的对口支援密不可分。”
   这是新疆石河子大学硕士生导师庞丽娟的心里话。在双方对口支援合作的前提下,2006年她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科攻读博士学位,2011年顺利获得肿瘤学博士学位。2014年她入选第十批“”,入选“兵团英才第一层次”,成为石河子大学的骨干教师。
   像庞丽娟这样的老师在石河子大学还有很多。2005年以来,华中科技大学累计为石河子大学培养了168名博士研究生,先后接收石河子大学25名教师、管理干部来校交流学习,34人次参加了中层管理干部培训班,极大地提升了石河子大学一线教师教学能力和中层干部的管理水平,取得了共同进步,达到了共赢的目标。 
                        让老师更加有能力 

  针对石河子大学师资队伍存在数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学科、学术带头人缺乏等问题,经两校沟通协商,华中科技大学确定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对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的支援工作。
   他们每年通过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对口支援计划为石大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还专门为石大提供在职人员攻读同等学力博士研究生指标。而石河子大学医学院16名教授被聘为华中科技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招收30余名博士研究生。
   华中科技大学充分调动优质资源,积极响应“500名教师支教”计划,选派了一批骨干教师赴石河子大学支教,帮助石大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师资队伍水平。华中科大原党委常委、同济医院院长陈安民等33名教授、学者来石河子大学支教,累计开设课程37门,开展讲座20余场,讲授专业课程达900余学时,8000多名师生从中受益。每位支教老师帮带1至2名助教,使这些青年教师足不出校就可得到名师指点。

 

把科研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借助华中科技大学对口支援的契机,石河子大学充分利用对方的技术优势,结合新疆地区人群患病特点及学校的科研状况,开设了新疆地区多发性肿瘤、感染、代谢三个研究方向,通过开放实验室、数据共享、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等方式开展科研合作,不断促进和提高学校医学院申报国家科研项目和服务新疆人民健康的能力与研究水平,为获批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奠定了基础。
   经过10年的对口援建,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现拥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校级重点学科7个,获批1个“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5个校级“一省一校”重点建设学科项目,2个联合培养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点实现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三个一级学科的全面覆盖。


培养更多适用人才 

 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培养人才,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而且优化了学风、校风,使石河子大学办学实力和知名度迅速提升。
  西部大开发良好的人才需求环境和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的共同作用,促使教育留人扎根西部的人才流向机制逐步建立起来。近年来,石河子大学毕业生中自愿留在新疆工作的内地生源人数和比例不断扩大,医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左右,内地生源毕业生留疆工作比率约为58%。


   转载自原文:

http://news.gmw.cn/2015-11/05/content_17611126.htm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在华中科大10年支援下,
实现高层次人才从引入到“自产”转变  

 

 

一所兵团高校的“强师”之路  

 


  


 

     


  

     

 

■中国教育报记者 蒋夫尔  

 

  对于西部地区的高校来说,高层次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个难题。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通过10年实践,探索出了一条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的可行之路。  

 

  “对地处西部地区的高校来说,高层次人才十分缺乏,仅靠引进会面临很多困难,最重要的是留住高层次人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闫卫华对记者说。  

 

  面对困难,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没有把目光只盯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上,而是想办法自己培养。2005年至2015年,石河子大学医学院赴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专兼职教师有156人,占在外校攻读博士学位人数的77%。如今,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由2005年的4.5%上升到34.4%。  

 

  “最让人高兴的是,这些高层次人才都能留得住。”闫卫华说。  

 

  石河子大学作为兵团高校,承担着屯垦戍边的使命,是维护边疆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按照教育部对口支援工作统一部署,华中科技大学开启了全方位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的模式。  

 

   华中科技大学首先通过实施博士培养计划,提升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教师学历水平。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没有博士点,华中科技大学通过聘请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教授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的兼职博导,然后由兼职博导招收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教师进行培养,拓展高层次人才培养渠道,提升博士生导师培养力度。  

 

  目前,医学院拥有“绿洲学者”“杏林学者”各1名;获批“兵团英才”第一层次4人、第三层次1人;获批“—新疆项目”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  

 

   如今已是教授、主任医师、博导的吴向未,2007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攻读外科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采用中美联合培养模式,让吴向未赴美国伯明翰医学院开展前期研究。国内外联合培养为他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成为国际上首次提出“干细胞行为紊乱”现象的科学家。  

 

   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对口支援下,石河子大学建设起了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充分利用华中科技大学的师资和技术优势,结合新疆地区人群及患病特点与学院科研状况,协助凝练了新疆地区多发性肿瘤、感染、代谢三个研究方向,并通过开放实验室、数据共享、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等方式开展科研合作,不断提高申报国家科研项目和保障新疆人民健康的能力与水平。  

 

  截至目前,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预研项目1项,国际科技合作重点研究项目3项;国家级在研项目由2005年的不足10项提升到现在的60余项。10年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6项,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收录论文从0增加到100余篇。 

 

 

 

     转载自原文:

http://www.jyb.cn/high/gdjyxw/201511/t20151119_643637.html  




近期通知公告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航空路13号      邮政编码:430030      联系电话:027-83692814      网上信访邮箱:tjmcyz@mails.tjmu.edu.cn      投稿邮箱:tjmcyb@mails.tj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