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八年制“学霸”的科研之路

时间: 2024-10-16信息来源: 点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是中南地区最早成立的心胸外科疾病治疗专科,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立足湖北、辐射中南和影响全国的心胸血管外科治疗中心。近年来,在魏翔主任的带领下,科室不断开拓创新,特别是魏翔主任领衔研发的原创性经心尖不停跳室间隔切除术,在治疗肥厚型心肌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术式解决了外科治疗该病过程中创伤大、手术难度高、风险大的问题,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并推动了该领域的治疗格局变革。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选择加入该科室,并致力于在心脏大血管外科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他们勤奋好学,在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Cell Death and Disease和Medcomm等一流期刊上发表一系列研究成果。我们特别邀请了心脏大血管外科的魏翔主任和蒋丁胜副研究员,与我们分享他们在培养八年制学生方面的经验与心得。


魏翔,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2019年,魏翔教授团队自主研发了国际首创、国内原创的经心尖微创心肌旋切术式及医疗器械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该新型心肌旋切系统已获得11项国家专利以及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1项。目前,该术式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自2022年3月以来,已有超过300例患者接受了该术式,手术效果显著,术后即刻消除梗阻,患者恢复良好。该创新术式吸引了包括梅奥诊所在内的世界顶级心脏中心的医生前来学习和交流,预示着将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外科治疗带来革命性变革。魏翔教授已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Metabolism、Hepatology、Hypertension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百余篇SCI论文。



蒋丁胜,医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华中学者(晨星岗),湖北省医学青年拔尖人才(第一层次)、湖北省优秀博士毕业论文、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现已在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Hypertension、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等国际高影响力期刊发表SCI论文9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47篇,高被引3篇,目前总引用次数4000余次,h指数为40。以第一完成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作为项目主持人现已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面上项目3项、青年基金1项)、湖北省医学青年拔尖第一层次人才1项、同济医院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等。担任Atherosclerosis、Biomedicines等10余个SCI期刊编委。





:越来越多的八年制同学选择您作为导师,您怎么看待这一趋势?

魏翔 主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八年制学生选择加入我们的课题组,这也反映了科室在科研创新和学生培养方面的吸引力。今年已经有3名2021级的八年制同学报选我们科室,目前在课题组中有8名八年制同学正在攻读学位,大家都表现非常优秀。

例如,2020级的刘心玥同学早在大三时就因对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兴趣,主动加入课题组。尽管学业繁重,她依然坚持科研,并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包括加权成绩第一名,并获得了国家奖学金。2024年,刘同学还通过了国际交流项目,前往日本秋田大学医院进行交流学习。


刘心玥同学(左二)在日本秋田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心脏大血管外科是个年轻的科室,但同时潜力巨大。心血管疾病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解析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寻找治疗靶点可以说大有可为。我相信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八年制同学报选心血管外科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我们课题组也尽力为八年制的同学提供最好的培养。现在我们获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子课题1项,以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科研经费充足。同时,我们实验室在蒋丁胜副研究员的指导下,基础科研成果节节攀升,能够助力他们在科研上取得更好的成果。


:在培养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方面,您有哪些心得?

蒋丁胜 副研究员:八年制的学生是华中科技大学录取分数最高的一批,具备优异的学习能力和科研潜力。我们注重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帮助他们在各自的科研领域中取得突破。例如,有些学生对生物信息学感兴趣,我们就系统培养其数据分析能力;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强,我们就安排经验丰富的师兄师姐手把手教学实验技能。正因为八年制学生学习能力突出,他们往往能够快速掌握科研要领并产出优质成果。

比如来自2017级临床医学八年制的杨谟霖同学,自入学起便对心血管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医学院后,他主动联系临床导师,在大四时加入心脏大血管外科课题组。加入课题组后迅速掌握了实验操作和多组学分析方法,目前专注于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的研究,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MedcommCell Death and Disease上发表了论文。


杨谟霖同学发表在Medcomm及Cell Death and Disease发表论文


还有2018级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向祺同学,他是一名退伍大学生士兵,曾服役于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服役经历赋予了他坚韧不拔的品质。怀着对心血管外科的兴趣,他在大四时便加入课题组。面临繁重的课业压力和科研任务,他在教室与实验室之间两点一线,利用每一点休息时间阅读文献、学习实验并撰写论文,进入课题组仅一年时间,便已在Cell子刊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IF=11.4)和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IF=13.9)上发表论文,并入选ESI高被引和热点论文,其事迹也被多家媒体报道。


向祺同学被华中大官媒报道及发表的论文


:对八年制同学的成长之路,您有什么经验分享吗?

魏翔 主任:八年制的同学们没有考研的压力,可以早做规划,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科研和临床上。我建议他们:第一,是要有目标,建议同学们尽早接触科室,了解临床痛点、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样才能明晰自己的发展道路。以前的八年制接触科室太晚,等到临近毕业和工作吃了不少亏。现在的同学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进组的时间越来越提前,这是好事。第二是要能吃苦,这种苦并不是简单地卷投入和付出,而是静下心来沉淀。在别人沉迷于眼前的小乐时,我们能否去看看文献?第三是善学习,脱离本科阶段后,大部分技能的掌握取决于自学能力,要善于找到学习的资源,无论是书本、老师还是文献,要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最后是要懂合作,通过交流碰撞出新的idea、又或是通过交换提高科研和学习的效率,无论是科研还是临床,团队合作都至关重要。最后,欢迎各位优秀的八年制同学加入我们心脏大血管外科这个年轻而充满潜力的团队,共同在心血管领域取得创新与突破。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航空路13号      邮政编码:430030      联系电话:027-83692814      网上信访邮箱:tjmcyz@mails.tjmu.edu.cn      投稿邮箱:tjmcyb@mails.tj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