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相关

首页      医学院相关      学院要闻      正文

学院要闻

基础医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建设一流基础医学学科

来源: 2017-11-13 13:48:02 点击数: 编辑:院办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学习贯彻十九大建设一流的基础医学学科


秦选斌 鲁友明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时代赋予高校新使命、新挑战,也带来新机遇。今年9月,我校基础医学正式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作为一流学科建设主体单位,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坚决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带领基础医学学科积极奔向世界一流!


  ——怀揣梦想,基础医学的昨天悠久辉煌。我校基础医学学科始创于1907年,德国医师埃里希· 宝隆博士在上海创建同济德文医学堂,由建设之初的解剖学馆、组织学馆、细菌学馆、生理学馆、生化学馆、药理学馆、寄生虫学馆、病理学馆等8个学馆发展而来,至今已有110年历史。学科曾拥有5位国家一级教授,在国内首批创办人体寄生虫学、药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医学学科,是我国近代开展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先锋。建国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完成了全国范围内血吸虫病、黑热病、趴病、农民肺、烧热病等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百余年办学实践中,本学科肩负医学生基础教育的重任,培养了大批从事临床诊疗的卓越医师和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高层次人才,杰出校友杨宝峰、周宏灏、侯云德、梁伯强、吴旻等当选中国两院院士(学部委员),武忠弼入选德国科学院院士。


  ——不忘初心,基础医学的今天欣欣向荣。经过几代基础人的艰苦奋斗,学科呈现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在学校进入世界前1%的15个学科中,基础医学做出主要贡献的有6个,特别在神经科学方向形成了一支由40余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组成的交叉团队,成为国际该领域一支重要研究力量。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本学科人才培养质量位列全国第2位;在14门基础医学主干教材中,先后主编11门53本次;建设各类国家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7门;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一等奖11项;建设有国家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任教师中91%具有博士学位,13%具有海外一流大学博士学位,45岁以下教师100%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现有双聘(兼职)院士6 人,973 首席1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计划”入选者13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支持计划15人;2 人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开展“一院一校”合作,建设来华留学培养基地1个,培育中德、中美、中瑞、中加、中意等 6个国际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近十年来,获各类科研项目600余项,总经费逾3亿元,其中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2项,973首席1项,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项目29项;在Nat Biotechnol、Nat Mater、Neuron、Nat Commun等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期刊发表论文22 篇;授权发明专利38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 1 项。主编国内权威期刊3本,1人担任国际病理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为中国病理生理、药理、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为湖北省病理生理、解剖、药理、免疫、生化与分子生物、神经科学、生理学会理事长单位;1人担任 Mole Neurobio副主编,1人担任 Neurosci Bull、JAD、Front Med等杂志副主编。


  ——牢记使命,基础医学的明天大有可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是决胜时期、攻坚时期,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方略,为“双一流”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前途一片光明,道路布满荆棘,我们深知学科距世界一流尚有较大差距,需进一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扎根中国大地,创特色,争一流。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一流医学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纵观基础医学110年发展史,在世界范围内留下深刻“同济”烙印的还是我们的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新时代,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高起点办好医学科学实验班本科专业,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把牢方向;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精英教育、全程导师制,构建全新课程体系,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未来医学科学家。新时代,我们将深入推进医教协同,加强医学前后期整合课程改革,完善学业评价体系,为培养国家急需、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临床卓越医生打牢坚实的基础。


  二是引领医学科技创新,建设一流的学科方向。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以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为牵引,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重点建设五大发展方向。围绕神经重大疾病,响应国家脑计划,重点发展“脑科学”方向,建成世界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区域和中国的中心之一;围绕重大新药创制,发展“药理学与毒理学”方向,在药物研究上实现新突破,成为该领域国际上重要研究力量之一;围绕重大慢性疾病,发展“肿瘤与免疫学”方向,在重大慢性疾病的研究取得新进展,形成特色和优势;围绕重大传染、感染性疾病,发展“病毒学与微生物学”方向,在结核、乙肝、塞卡病毒等领域研究取得新突破,确立优势地位;强化医学新技术基础研究,发展“分子生物与遗传学”方向,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探索,争创原创性成果。


  三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流的人才队伍。一流大学的竞争、培养一流的人才,核心是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我们将紧紧围绕重点发展方向,做好人才引进规划,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其中每年引进“计划”入选者3人左右,截至2030年,“计划”入选者及以上层次核心人才总量达到60人左右。依托转化医学研究院,打造人才干事创业的舞台,推进人才交叉合作,放手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形成人才快速成长的机制,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四是坚持开放合作理念,赢得一流的国际声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我们将坚持开放办学理念,做到人才培养国际化,深入推进“一院一校”计划实施,实现医学科学实验班本科生在校期间100%具有海外一流大学留学经历,在校研究生30%以上具有海外一流大学访学经历;做到来华留学生培养趋同化,重点建设好来华留学生培养基地,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培养一批亲华、知华、友华的外籍医学科学家;做到科研国际合作对等化,建成6个左右国际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发挥主导作用,共同探究科技前沿,产出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成果,深度参与国际重要学术组织,更多科学家担任国际学术组织重要职务或一流期刊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职务。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我们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犹豫、不懈怠、不畏难,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跑好接力棒,跑出加速度,为实现建设一流大学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积极贡献力量。


  (秦选斌:基础学院党委书记;鲁友明:基础医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