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相关

首页      医学院相关      学院要闻      正文

学院要闻

【改革开放40年•国际交流篇④】同济医学院:对德交流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来源: 2018-12-13 11:11:03 点击数: 编辑:张地

同济医学院:对德交流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通讯员 张颖洁 陈攻


  同济医学院的前身是德国医师宝隆博士于1907年在上海创立的“德文医学堂”,1927年改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1951年由上海迁至武汉。因为与德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交流与合作,同济医学院一直把对德合作放在重要的位置,确定了“以德国为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对外交流”的工作思路。


一段段珍贵历史与回忆


  同济医学院对德交流的历史上,一些人一些事,铭刻着那一段段珍贵历史。


  已故同济医院眼科大夫陈任教授于1927年赴德国留学,先后在德国四所大学学习6年,最终获马尔堡大学医学博士,是目前能追溯到的同济医学院与德国医科最早的交流之一。


  武忠弼教授从未在德国长期学习或生活,但德语如母语一般精通。到德国后,不认识武忠弼的人都对他说“你回来啦?”,以为他是战乱时期离开德国故乡的德国人。武忠弼出访德国50余次,倾心参与和推进中德合作,在对德交流的外交场合,他均出口成章、应对自如,德文典故和成语信手拈来,妙语连珠。许多德国友人评价武忠弼首先是一位语言大师,然后才是病理学专家。因此,武忠弼广受德国医学界(甚至政界)的尊敬和推崇,可谓“无人不识君”。同济医学院100周年之际,武忠弼因病住院,仍在病榻上打电话、发邀请、写邮件,协助邀请100余位德国贵宾出席庆典。鉴于武忠弼为促进中德交往所作出的杰出贡献,1985年,他和裘法祖教授荣获德国政府颁发的大十字勋章,并于2002年荣获德国总统颁发的星级大十字勋章。武忠弼是唯一同时获此两项殊荣的中国人。



图为1985年德国驻华大使授予裘法祖和武忠弼德国大十字勋章



图为2006年5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德国驻华使馆接见武忠弼并合影留念


  裘法祖教授1932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预科,1936年赴德国求学,1939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1940-1946年,先后任德国慕尼黑多所医院就职。1940年,26岁的裘法祖邂逅美丽的日耳曼少女罗懿并结为伉俪。二战期间,裘法祖冒着极大风险解救了约30名集中营的犹太族囚犯。1946年10月携夫人回国,后成为同济医科大学名誉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裘法祖与武忠弼一起,并称“同济双璧”,是同济医学院对德交流的政策制定者,亦是医学院的校方代表和形象大使。1984年,裘法祖发起成立中德医学协会,任第一任理事长。



图为2004年裘法祖在同济医学院宝隆广场被授予德国“宝隆奖章”



图4为2008年德国驻华公使夫妇看望裘法祖


  改革开放后,一次偶然机会,德国官方发现在武汉,竟有同济医学院这样一个很多人都能讲德语的学校。当了解学院的历史后,德国人将同济医学院视为他们对华友好的桥头堡和窗口。1981年,德国总统谢尔来医学院访问;1982年,德国总理科尔再次访问医学院,两位德国领导人的访问让同济医学院声名鹊起。1983年,德国海德堡大学校方代表、德中医学协会理事长盖尔哈特教授来校访问,时任卫生部副部长何界生陪同。1986年9月底,裘法祖教授率团赴德国参加海德堡大学600周年校庆活动。同济与德国的联系和交流日趋紧密,逐渐与海德堡大学、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等成为亲密盟友。


校际合作成果显著


  在一代代同济人的努力下,同济医学院与德国海德堡大学等26个单位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共签署32个各种协议及备忘录(包括续签合作协议)。双方在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干细胞研究及高等医学教育等方面,与德国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绩斐然。2011年10月在我校举办的第五届中德大学校长论坛,以及2016年6月德国卫生部长、内阁成员郝尔曼·格罗厄对医学院的访问,是两次对德合作的高潮。回顾医学院的对德交流,亮点工作频频。


  ——近两年来举办三个大学日活动,对德交流优势得到巩固和进一步发扬。两年来,医学院先后举办了华中大-海德堡大学日(2017年5月19日)、华中大-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日(2017年5月21日)、华中大-马尔堡大学日(2018年5月20日)三个德国大学日活动。这三所大学都是医学院对德交流的支柱院校,也是附属协和医院、附属同济医院及药学院的“一院一校”建设单位。三校都组成十余人的代表团前来参加活动,举行了协议签署、荣誉学衔授聘、校友论坛、校园文化宣讲、学术对接交流与科学讲座等多场活动。除高层的战略对话和情感交流外,大学日的最大亮点是医学专家的学科对接与学术交流宣讲会。大学日活动传承了学院对德友谊,并弘扬了对德交流传统优势,拉紧了双方情感纽带,深化了伙伴关系。



图为海德堡大学日



图为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日



图为马尔堡大学日


  ——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与科研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一院一校”建设基础上,医学院与德国伙伴高校组建国际联合实验室、进行联合科研攻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7年协和医院与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合作挂牌的“中德感染与免疫国际联合实验室”有望获批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8年药学院与马尔堡大学合作的“中德天然药物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挂牌运行。与德国高校的诸多科研合作让同济医学院引进了一系列实验技术和实验材料,极大推动了学院科研平台的建立和优化,促进了学院承担的国家级科技重大专项课题、973、863项目等课题的顺利完成。



图为中德感染与免疫国际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


  ——教育引智工作成绩斐然。从1983年开始至今,医学院共授予德国学者客座教授47人,名誉教授20人,名誉博士5人,名誉顾问3人,高端专家2人,另有5人获得友谊奖、编钟奖、模范教师等光荣称号。引智工作的另一大亮点是持续十届的“中德医学教育联合培养师资培训班”:自2008年开始,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每年派专家代表团到同济医学院,联合我校的专家一起为我校教师进行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培训,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届,共为医学院培训师资643人次。师资班让医学院教师接触到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医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骨干教师,促进了我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助力医学院课题《以能力为导向的医学整合课程模式改革实践》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和《创建“六轮齐驱,四能并举”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模式,培养八年制卓越医学人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年)。



图为第十届中德医学教育联合培养师资培训班


源远流长的师生交流与情谊


  通过老一辈专家们的牵线搭桥,医学院与德国海德堡大学、杜伊斯堡·埃森大学、马尔堡大学、乌尔姆大学、维尔茨堡大学、柏林夏利特医学院等许多高校签订了校际师生交流协议及各类奖学金项目。在这些项目的推动下,师生交流十分频繁,亮点纷呈。据不完全统计,医学院仅公派德国的留学人员就有1000余人,愈九成学成回国,成为医学院基础及临床各学科带头人或业务骨干。医学院留德校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这一阶段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德国在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领域都全面领先于我国,医学院派往德国的留学人员以教师和研究员为主,都是我校各领域表现突出、极具潜质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赴德交流让他们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掌握了本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的方法学。这些留学人员共有700余人,他们回国后往往进步很快,迅速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成长为医学院各领域的业务骨干。这20年也是我国留学人员的黄金时期。


  第二阶段:2001年至今,由教师交流逐渐转化为以学生交流为主,共有200余名六年制德医班、7年制、8年制等各类临床阶段学生赴德1-2个月的短期学习;同时,德方亦有对等数量的学生过来我院交流。此类学生交流在双方校际框架下执行,我院学生由德方高校提供几乎全免费的落地接待,他们主要在医院临床见习,感受德国医院的医疗作风和医学精神。这一项目成为医学院17年来对德交流的主要抓手。



图为同济医学院交流学生在柏林夏利特医学院



图为德国马尔堡大学交流学生与我院药学院学生在庐山


  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医学教育方面的长足进步,中国在医学研究与学生培养等方面与德国等西方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赴德交流以博士学位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为主,既有德方奖学金,也有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这部分留学人员共有约百余人,他们自身素质和研究能力都很强,赴德留学主要从事高端研究工作。他们既提高了自己,又帮助德国导师完成了科研课题,极大丰富了双方的交流内容。


  同济医学院的对德交流源远流长:源出德国,一代一代的同济人传承着这份珍贵的友情;历经110年的岁月熏染,中德缘分似窖藏佳酿,历久弥香。在2017年5月20日举行的同济医学院110周年纪念晚会上,20多位德国友人登台合唱友谊歌曲,祝福同济医学院110周年华诞快乐,令在场的新老同济人感动得潸然泪下!


  在未来的岁月里,随着中国不断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地位进一步提升,相信同济医学院的对德交流将唱出更加嘹亮的友谊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