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相关

首页      医学院相关      学院要闻      正文

学院要闻

【聚焦国家教学成果奖】找准问题,开好“药方”,培养卓越医学人才

来源:华中大新闻网 2019-04-03 15:50:31 点击数: 编辑:张地

 ■记者 汪泉 通讯员 晏汉姣


 对症下药——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广泛用于生活中,可谓大智慧蕴藏在小词语的代表。“病症”为何?如何才能对症?怎样从名目繁多的“药品”里找到最有效的那一种?这都时刻考验着各行各业中“医生”的智慧。


 同济医学院“创建‘六轮齐驱,四能并举’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模式,培养八年制卓越医学人才”的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项目,是针对传统医学教育现存不足所构建的一项八年制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其以“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 创新实验教学、 强化临床实践、注重能力评价、夯实人文教育”这“六轮”齐驱发力, 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分析思辨能力”这“四能” 并举的目的, 形成“基础理论厚、临床能力强、创新潜质大、综合素养高”的育人特色。



 项目主持人、副校长、同济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建国教授认为,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存在“六重六轻”问题:即课程体系“重学科、 轻整合”、教学方法“重讲授、 轻探究”、实验教学“重模仿、 轻创新”、临床教学“重理论、 轻实践”、教学评价“重分数、轻能力”、医学教育“重专业、 轻人文”,已不能适应培养卓越医师和一流医学人才的需要。


 找准了问题,就该对症下药。


 “按照常规课程设置,我们只有到了大五才能进行临床实践。而通过参加亲友健康管理教学项目,各年级学生就都能获得宝贵的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机会。”第一临床学院2008级临床医学八年制毕业生赵烨介绍了自己参加的“亲友健康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亲身感受。“通过实践,低年级学生尽早进入了临床角色,高年级学生尽早将专科思维拓展向全科思维。在完善知识结构、培养临床思维的同时,我们的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第一临床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张树远就因为参加亲友健康管理项目获得灵感,与自己的团队开发了“我的健康银行App”,该应用帮助用户将不同时期的病历资料存储成电子版,实现了即存即取,避免丢失,方便健康管理与就医。


 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亲友健康管理临床实践方案,是指学生入校即以“医生”和“亲友”双重身份,依托大学-医院-社区-网络全方位立体学习平台,对亲友实施健康追踪、评估和促进。依托国家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结合“O2O”临床技能教学和评价,学生的“看-试-练-做” 四阶段技能训练与重复强化训练相融合,形成“反复临床”实践教学的体系。



图为亲友健康管理教学项目现场


 第一临床学院副院长季湘年介绍,亲友健康管理的主体从社区或全科医生变为在读医学生,对现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健康管理和社区医学方面知识的不足进行了补充,扩展了医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实践能力。通过学生与亲友沟通的方式进行病史采集,提供诊疗建议及预防措施等,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临床思维的反复训练,又可以加强学生与亲友之间的情感交流。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启动以来,共有千余名学生从亲友健康管理项目中获益。一些学生结合实践发表了学术论文,有的学生申请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发出健康管理类App,更多人通过项目实践,逐步树立“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理念,成为家庭、家族、社区、社会的健康守门人,顺应了健康中国的建设需要。


 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具有医生科学家潜质的一流人才一直是八年制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目标。




图为学生在完成相关实验


 “从大三开始,我们就开设了PBL课程,就像全院大会诊一样。老师提出一个疑难病例,介绍病人的基本情况,让我们发散思维,分析出他现在面临的问题;然后逐渐给出更多的线索,让我们继续讨论怎么去诊断、去检查、去处理;最终还要给出自己的治疗方案。通过这种抽丝剥茧式地引导,让我们形成这样一种思维方式。”郑聪表示,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让其受益良多。


 从2009年起,医学院就开始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体系,按器官系统分为11个模块教学,每个模块4~6周,结合8门PBL专题教学课,两者学时比为1: 4,PBL占总学分30%。建立以责任教授为核心的整合课程教学团队,编写 200 余个PBL 教案和系列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教材。


 原医学教务处副处长、现任药学院党委书记厉岩介绍,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PBL教学方法改革、“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实践”三段式综合评价体系等系列措施地开展,在不断地提升医学院八年制人才培养质量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018年5月,在中南大学举办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代表同济医学院参赛的6组选手全部获奖(其中1组同时报名参加中俄大赛)。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奖总数和获一等奖均为全国第一。



图为学生在全国学科竞赛中获奖


 2013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刘星宇的参赛项目“谁磷酸化了‘躲’在线粒体里的BCKDK”获得了一等奖。这个项目的灵感来源于师姐过去所做的实验与发表的一篇文章。在充分借鉴师姐经验的基础上,刘星宇查阅文献,一头扎入实验室做实验核验数据。遇到解不开的问题,实验室老师、师兄师姐,每一个做过相关研究的人都是刘星宇请教的对象。慢慢地,自己的参赛项目逐渐成形。临到比赛,项目指导老师还为刘星宇修改PPT,设计评委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完善回答内容。这一切都为其项目最终获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实践创新比赛,开展相关课程与实验,同济医学院“早期接触科研-实验课程教学-科研技能训练-创新实践项目” 的“四阶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以科研之源,拓教学之流。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王芳教授将之概括为:“三大归一”计划,将大教授、 大平台、 大项目这“三大” 优质科研资源引入到培养优秀人才这“一”中心工作中, 促进科研成果向教书育人转化, 实现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相互支撑,形成了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学生质量“三提高”的良性循环。



图为学生参加临床技能大赛


 2009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姜煜东认为,如果要总结自己在医学院的学习经历,那就是:打好基础,早进实验室,紧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养成了严密的科研思维与严谨求真的学术品格,得到了全方面的锻炼。“基于此,我有信心在未来成长为医师科学家。”他底气十足地说。


 同济医学院在八年制医学生培养中从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高度出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者为主体,以学术为灵魂”,构建“ 六轮齐驱,四能并举” 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与校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道路,形成“学在华中大,学医在同济”的良好声誉, 对于实现“健康中国梦”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