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相关

首页      医学院相关      同济历史      同济历史      正文

同济历史

朱景申口述:药学院发展简忆

来源:校史研究通讯 2015-01-28 10:31:16 点击数: 编辑:

上世纪70年代初,在社会上缺医少药的形势下,我国新药开发迎来新的机遇,全国药学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在这种机遇下,1971年,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创建了药学系,系主任是杨晟教授,1972年开始招生,是中南地区最早创办的药学院系之一。师资主要从化学教研室、数理教研室和生物教研室调入,后来又合并了武昌药检专科学校的部分教师。

为培养师资也为学习经验,系里派杨先德、田世雄、黄定中、叶恒森、王福芝和我共6名主要学科带头人到北京医科大学(后被北京大学合并)进修1-2年时间。回校后,我们以北京医科大学的药学系为模板创建了我们自己的药学系,设5个教研室:化学、数理、中草药学、药物化学、药剂学。除基本的数理、化学研究室外,药学系在新药的开发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和人力,主要分3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药物化学,它研究的是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化学合成、体内代谢、化学结构与药效相互关系、药物作用的化学机理。它的亮点就是寻找新药的途径和方法。新药的研究包括西药的药物合成以及中成药的提取,就叫天然药物化学。第二部分是药剂学,它研究药物的剂型,即提取到药物是做成片剂好?还是丸剂好?亦或是做成胶囊等等,这就是药剂学。药剂学还包括药物引起的分布和动态的研究,即药物动力学。李高教授从事的就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即药吃了以后在胃里分布怎么样?在血液分布怎么样?在肝脏分布怎么样?哪个地方有效浓度最高?起什么作用?这就是药物动力学。第三部分是药物分析,就是把关药物的质量,检查药物的质量是否合格,制药的每个环节都会有质量控制,只有药物的质量达标才能应用在病人身上,才能允许生产和销售。

药学系办系之初,条件比较艰苦,教师们自己想办法谋发展,要发展就需要有经费支持,我们就从制药入手。当时已经有了一个小型药厂,生产甘草流浸膏,销路很好。那时候基本上没有制药设备,全靠教职工亲自动手完成药物的制作过程。我们生产的甘草流浸膏,主要功能是治咳嗽。首先从内蒙把甘草膏运过来,教师们自己动手用斧头把甘草膏磨碎,再买几口大锅,把甘草放到锅里煮,期间还要不断搅动,以免煮焦了,体力劳动强度很大。煮好之后再过滤,按标准分装,还要消毒以保证质量。按500元一瓶的价格卖给医院、医药公司,卖了不少的钱。所得经费用于药学系的发展,使教研室的多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在良好的发展机遇下,根据国家政策和社会需要,我们结合专业知识办了几个药厂,起了很大作用,药学系就这样发展起来,当时在全国200多个药学院系中,我们的发展速度远远排在全国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