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相关

首页      医学院相关      同济历史      同济历史      正文

同济历史

陆定中:大学时代的我们怎样学习

来源:校史研究通讯 2015-04-30 02:34:33 点击数: 编辑:

    1954 年我考入山东医学院,1955 年全国院系调整,我转到武汉的中南同济医学院卫生系学习,学制5年,1959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那时的大学生活和现在不同,在办学体制、教学模式、学生管理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5年时光虽然短暂,但还是给我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特别有幸的是聆听过许多一级教授的教导,至今仍记忆犹新。

 我刚入校时,大学不收学费和生活费,自己只需购置简单的生活用品。虽然之后政策改了,需要交学费,但可以享受助学金的学生很多,那时学校的伙食和教学条件也比较好,所以我们基本上不用为生活发愁,只用埋头苦学,现在回想起来都是很幸福的事。

 同济始于医学本科教育,同济有多久,医学本科教育就有多长,所以也形成了一套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

 首先,同济的师资力量雄厚,而且师生都非常重视本科教学,将之视为树人之根基,栋梁之璞玉。 建国初期,有一大批留学海外的医学权威放弃国外的舒适生活,回到学校任教,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在 1956 年国家首次对教授进行工资等级评定时,武汉地区有13位一级教授,其中同济就占了7位。这在当时武汉地区的大专院校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那时学校只招收本科生,没有招收硕士生、博士生,所以教师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本科生的教学培养和科研工作上。给我们讲课的老师主要是教授,包括各学科领域的创始人或专家,其中不乏一级教授、二级教授。我非常有幸聆听过许多大师的授课:解剖学家李赋京教授讲的组织胚胎学,寄生虫学家姚永政教授讲的寄生虫学科课程,生物化学家梁之彦教授讲的生化课,药理学家吕富华讲的药理课,微生物学家杜公振讲的微生物课等等。每次上课的时候教室会有十几个老师,教授讲课,副教授、讲师、助教都要来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