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相关

首页      医学院相关      同济历史      同济历史      正文

同济历史

石年:回忆我的导师刘毓谷教授

来源:校史研究通讯 2014-12-15 12:00:00 点击数: 编辑:

一、最初的印象

刘毓谷教授是我们上本科的时候接触到的。我们是国家恢复高考后武汉医学院公共卫生专业的第一届学生(1977级),19783月进校学习的,直到上课上到第4年、第5年,学习专业课时,我们才开始真正接触到刘毓谷教授的课(刘毓谷教授是专业课教师)。刘教授说的是天津口音,讲话中气很足,很容易懂。每次上课前,他都下了很多的功夫,讲课很注意方法,语言生动,很有感染力,不时有实际的例子或小笑话,所以深受同学们欢迎。后来报考研究生的时候,我们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同学都报了他的研究生,我也报了。当时我的想法是,报考研究生是选择自己喜欢专业的一次机会,所以尽管竞争很大,我仍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后来比较幸运,如愿考上,开始跟刘教授学习,那是1982年底,1983年初的时候。

后来我才知道,刘教授19202月生于天津,1939年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取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生物学系。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所出人才、出成果的十分著名的学校。但当时的生物科学,尚未进入现代生物学的分子水平时代,而医学丰富生动的内容,更吸引着年轻时期的刘教授,因此后来他又转入同济大学医学院,师从梁之彦教授,从事生物化学研究。1946年毕业时,刘教授本有机会出国,但因为家庭原因,没有出去。当时人们都认为从事临床、外科工作会有更好的前途,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生物化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在毕业留校后担任梁之彦教授的助教。1946年医学院筹建生理化学学馆,最初只有梁之彦教授和刘教授两人。作为唯一的助教,刘教授承担了筹建的具体事务工作。学校迁至武汉后,他服从学校安排,从生化转到公卫,调至卫生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从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研工作。1978年同济医科大学成立环境毒理研究室,他又调至研究室主持工作,从事毒理方面的研究。虽然研究方向几经更改,但刘教授始终坚持将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贯穿其中,走出新路。

二、良师和益友

1978年,刘教授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我们是他招收的第四届硕士研究生。当时刚改革开放,一些导师害怕招太多研究生,怕学生没有课题,刘教授却愿意多招,他说:“不要紧,我不担心研究课题,一是学生生源非常好,二是研究经费支持力度大,相信我们的研究课题会越滚越大”。当时招研究生虽然实验条件不足,但一个学生有3000元人民币的培养经费。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每人一个月的费用也就是50元,3000元的培养经费,3年下来可以做很多事情。因此刘教授招了比较多的研究生,1977级招了3个,1978级招了4个,1979级招了3个。后来研究生的名额开始紧张了,就不让他多招了,到了1980级、1981级的时候,就只有12个了。从1978 2000 年,刘教授一共培养了48名硕士研究生,20名博士研究生。他对研究生要求很严格,要求我们首先要学会“做人”,必须有端正的学风、高尚的科学道德和忘我的献身精神,其次才是“成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他要求研究生在进入教研室半年内,要熟悉器材处、仪器修配厂、动物房和图书馆等与实验相关的处室,能对仪器设备的常见故障进行排除,并能熟练查阅资料和文献检索。还要求学生饲养实验动物半年至一年后,熟悉实验动物的饲养,如饲料的配制、换水、清洁及观察动物的活动;熟悉实验动物的交配、受孕,生产及生长过程;熟悉动物的操作,如捉拿、固定、灌胃、注射等。刘教授认为研究生所选择的研究内容,应该是在教研室总方向范围内并涉及新领域和新方法。他常对研究生们说:“你们的论文必须有90%的内容是我看了论文后才知道和明白的,否则不能算作好论文。”

那时的实验条件比较艰苦。我们做研究的地点是在同济校园后面的一幢三层楼的老房子里面,一楼是学校车队,我们在二楼,三楼当时好像是做生理研究的。刘教授带领我们把校园内老仪器厂前面的空地腾出来,在上面建了动物房,还做了一个冷冻室,即购买一个大的冷库,约3米长,1.5米宽,把桌子放进去,在4摄氏度的条件下做酶学等生物化学实验,当时的实验室是很简陋的。刘教授曾于1978年去德国学习考察的时候带回一些实验设备,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生化毒理方面的研究。以后他又多次利用出国参观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结识国内外同行,学习先进技术,并接受捐赠和购买了一些仪器和化学试剂。经过刘教授和教研室全体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到1985年,教研室已具有相当规模,拥有了一批先进的研究和实验器材设备,满足了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