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全校示范性学生创新团队答辩会在启明学院亮胜楼举行。经团队答辩、专家评审,第一临床学院3支团队入围本年度全校示范性学生创新团队,他们分别是“kidney-grid交叉创新团队”“rocket car细胞引擎”和“第六感团队”。
KIDNEY-GRID交叉创新团队

全称为“Kidney-Integrated Drug Nanocarrier Engineering & Yield-Guided Responsive Intelligent Delivery Team”,是由附属协和医院张春教授主导,联合药学院黄昆教授,化学与化工学院张连斌教授共同构建的集肾脏医学、纳米材料与智能药学深度融合的交叉创新团队。
团队高度重视学生培养,精心构建起本科生(60%)-研究生(20%)-教师(20%)的倒金字塔结构。目前,团队汇聚了43位学生成员,来自临床医学、药剂学、材料化学等多个学科背景,采用“临床+基础”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已在纳米载体合成、肾脏靶向配体筛选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前期成果,为团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团队成立以来,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1篇,其中IF>10的论文高达10篇,ESI高被引论文4篇,热点论文1篇,申请专利10余项。如今,团队已经形成了“临床医师 + 研发工程师”的复合型人才输出特色,这不仅满足了社会对多元化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更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RocketCAR细胞引擎团队

团队成立于2024年,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协和医院血液科主任梅恒教授与海外优青、机械学院微纳制造专家赵精晶研究员联合指导,聚焦细胞免疫疗法前沿,针对传统CAR-T制备周期长、流程复杂的临床痛点,团队融合免疫细胞工程化改造与微流控技术,开发床旁即时CAR-T制备系统,旨在通过分选—激活—转导全流程床旁化设计,缩短细胞制备时间,减少个体化差异,同时大幅降低治疗费用,将实现细胞免疫疗法的范式革新。
团队招募临床医学、机械工程及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大二及以上)与研究生,致力于培养兼具临床洞察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临床需求牵引+项目制学习”为核心,依托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资源,通过“导师-学生”双向直通机制与动态任务分配,构建“学-研-用”闭环体系,重点攻关柔性微流控技术开发、CAR-T适应症拓展及床旁制备标准化,规划3年内完成技术产业化原型,5年建立国际领先的CAR-T快速制备系统。
团队常态化开展周会、线上协作平台数据共享及临床-工程联合研讨会,每月邀请医生与工程师协同解决技术难题;特色活动包括本科生主导的床旁技术实战营(参与患者样本处理与芯片制造)、以赛促学的创新创业竞赛集训(覆盖“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及国际会议模拟答辩,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学术能力。成立以来,团队取得显著成果:发表IEEE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国际会议论文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华中科技大学全球校友医工结合与大健康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优胜奖,彰显医工交叉育人的卓越成效。
第六感团队

团队初创于2024年2月,由武汉协和医院青年长江学者孙宇教授和公共卫生学院青年拔尖人才田耀华教授初创,第一临床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的本科生、博士生组成,旨在通过跨学科合作,将临床实践与公共卫生知识相结合,揭示日常生活与医疗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托协和医院耳鼻喉研究所,团队成员利用生物信息学、神经影像学分析数据,揭示生活与感官健康关系,逐步揭开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如何微妙影响我们的听觉、嗅觉等感官体验,以及这些感官感觉变化如何进一步作用于人体健康与心理状态的面纱。
展望未来,团队计划深度融入“十四五”学科交叉发展大局,携手更多医学相关领域前沿力量,持续聚焦感官器械研发。团队将持续构建并完善跨学科研究平台,整合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资源,组建更强大的跨学科研究团队,打破学科界限,促进知识深度融合与创新,为推动感官健康领域的发展、提升人类健康水平贡献更多力量。
团队面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及生命科学等专业招募大二以上本科生及研究生,实施“双导师制”培养体系(校内技术导师+临床专家导师),定期组织学术沙龙与跨学科研讨,确保研究的系统性与临床转化价值。
近年来,在“科研报国”的号召下,第一临床学院积极探索科研育人举措,取得一定成效。坚持主办学科竞赛,举办大学生科技节,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与竞赛,为学生搭建科研实践舞台;大力营造创新氛围,开展“青年圆桌派”、“医学生创新创业”集训营等,激发师生热情;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探索本研一体、跨学科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助力学生成长为创新型医学人才。
据悉,华中科技大学示范性学生创新团队是全校学生创新团队中的优秀典型,是独具华科大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旨在充分发挥导师的灯塔指引力,聚焦本科生自主创新、科研训练,守望本科生拔尖人才成长,在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全校已有22个全校示范性学生创新团队纳入启明学院统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