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研究生录取结果陆续公布,第二临床学院七名少数民族学生也解锁了新的人生角色,成功考取各大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第二临床学院党委唐洲平书记在开学典礼“铸魂育人 培养卓越医学生”师生报告中强调:“同济医院学子要继续秉承‘格物穷理,同舟共济’的精神”。在这段跨越数千里的医学征途上,少数民族学子们,克服了语言和生活的困难,在学业、科研、实践、文体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伊力扎提· 阿不拉江

维吾尔族,新疆喀什人,2020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学生,考研录取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外科学专业。身为在新疆长大并接受教育的少数民族考生,他深刻感受到了自己与同班同学在语言和教育资源方面的差距。他奋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从喀什老城馕坑旁仰望星空的少年,到华中科技大学“民族之星”获得者,再到民族团结服务联合会同济分会负责人,他带着“医路书香”中淬炼的共情力,更带着同济医院领导们传承的“格物穷理,同舟共济”精神奋发向前。他不但在各方面取得了进步,更坚定了自己“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他说:“这些挑战唤醒了我内心自强奋斗的种子,如我所愿,他们开始在我大学生活的每一处生根发芽,世界上总有一些美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阿卜杜克热木·艾尔肯

维吾尔族,新疆和田人,2020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学生,考研录取至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专业。他热爱足球,经过刻苦训练,带领第二临床学院获得同济杯足球赛冠军,并荣获“最佳射手”称号。他对外科学充满浓厚的兴趣,实习期间积极参与手术学学习。备考期间,他保证每天10小时的学习时间。面对厚厚的医学教材,结合真题反复训练。他说:“特别感谢医学院相关领导和辅导员对我们少数民族同学给予的帮助和支持,正是这些温暖的支撑,让我在考前焦虑困惑时,能够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沙丽恒·叶尔肯

哈萨克族,新疆阿勒泰人,2020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学生,考研录取至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专业。她说:“在整个研究生考试的过程当中,无疑是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的,但要时刻相信自己,时刻不放弃,这不仅是展示自己的机会,更是对自己未来的寄托。”
阿依米合热·艾合麦提江

维吾尔族,新疆和田人,2020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学生,考研录取至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内科学专业。她从小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更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自小学起努力拼搏把握住了每一次宝贵的升学机会。她说:“是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重视、支持、关怀,使我能够进入华中科技大学这么优秀的学校学习。”
巴桑石达

藏族,西藏日喀则人,2020级儿科学专业学生,考研录取至西藏大学医学院骨科学专业。巴桑石达出生在西藏的一个农村家庭,他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临床大夫,报考研究生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西藏大学骨科学专业。他说:“生如野草,不屈不挠,作为一名藏籍学生,我始终将维护雪域高原的生命健康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将来无论在医院的手术台上还是在牧区的诊所里,我都愿以所学的专业知识去维护家乡人民的健康。”
旦增卓嘎

藏族,西藏拉萨人,2020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学生,考研录取至西藏大学医学院内科学专业。作为一名藏族学生,备考的起点对她来说是一场与时间的游击战。她回忆道,在普外科实习时,她把《西医综合》的病理学分册撕成单页塞进白大褂口袋,等主任讲解胆囊切除术的空隙,就摸出皱巴巴的纸片默记肿瘤转移途径。
在复试面试时,当她说:“在同济医院心内科实习期间,发现高原地区转诊患者普遍存在过度利尿导致电解质紊乱现象。”西藏大学的老师突然向前倾身:“这正是我们去年在《柳叶刀-区域健康》讨论的问题!”有人问她是否后悔没选“更高”的平台,她说:“医学从来不是一座孤峰,而是连绵的山脉。”
次仁卓玛

藏族,西藏山南人,2020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保研录取至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免试研究生录取过程中,因英语口语短板让她陷入迷茫,在辅导员的悉心指导和同学的鼓励支持下,她迅速调整策略,最终成功录取。她说:“人体精妙的结构和中医学里阴阳五行的哲学智慧点燃了我的学习热情,我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日复一日地坚持终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