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相关

首页      医学院相关      学院要闻      正文

学院要闻

王建枝教授团队揭秘情感调控空间记忆的神经环路机制

来源:基础医学院 2017-02-07 07:10:29 点击数: 编辑:黄翠芳

7月14日,Nature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Opposite monosynaptic scaling of BLP–vCA1 inputs governs hopefulness– and helplessness–modulated spatial learning and memory”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希望”和“绝望”情感影响空间学习记忆的神经环路机制。该研究主要由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王建枝教授领导的团队完成,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杨莹副教授、王志昊和靳森博士。

人类作为进化的造物,不仅拥有发达的智力,还具备最为丰富的情感。因此,即使面对相同的外部压力,“充满希望”的正性情绪或“绝望”的负性情绪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身心表现。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恐惧)的产生及其损伤认知功能的机制。由于缺乏面对压力时仍然“充满希望”的动物模型,对身处逆境却持正性情绪如何影响认知行为的问题,至今尚无研究报道。

本研究首先创建了“希望”动物模型,通过与“绝望”比较,发现“希望”可促进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通过联合运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单突触神经环路在体示踪、电生理记录、光遗传学等技术,该研究首次发现并鉴定了负责情感的杏仁核基底外侧核后部至负责空间记忆的腹侧海马CA1区之间存在最为丰富的谷氨酸能兴奋性单突触输入,而“希望”则通过增加突触可塑性,显著激活这一连接情感和空间记忆的神经环路功能。

本研究创建的面对压力时正性情绪(即“希望”)动物模型,可广泛用于相关基础研究和药物开发。此外,由于大部分老年性痴呆患者在发病早期均有情感障碍和空间记忆损伤的表现,本文不但为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思路,杏仁核至海马特定区域之间神经环路的发现和鉴定还为深部电刺激治疗提供了靶标。(文图/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