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相关

首页      医学院相关      同济历史      同济历史      正文

同济历史

朱长庚:我与解剖学的半世情缘

来源:校史研究室 2015-12-07 08:55:20 点击数: 编辑:

1959 年,我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之后分配到解剖学教研室工作。我在这个专业坚持了四十九年,直到退休前也没有换过任何其他的工作。这样算来,只差一年就有半个世纪了。

我们毕业时,就业都是服从学校分配。同学们的觉悟也很高,不管分配到哪里工作,都无怨无悔。当时我们就有同学分配到靠近中越边境的云南马关县,条件非常艰苦。他们在那里工作了很多年,还在当地成家立业。有些医学的知识他们在学校里没有学到那么多,经常遇到医疗难题,只好边学边干,在干中学,有时要冒很大的风险。他们后来还写了一本小册子《为生命守候》,我们同学看后都很感动。

我当时毕业后留校了,分配在解剖学教研室,归属于基础医学院(那时叫基础部)。当时基础医学院有十几个教研室,有的是医学基础,如:物理、化学等这些专业;有的是基础医学,是为临床打基础的,首当其冲就是我们的解剖学,还有组织胚胎学等。解剖学是公认的很艰苦的专业,因为工作中要和尸体打交道,工作比较辛苦,而且做标本时要用福尔马林药水来固定,福尔马林有很强的毒性,可能会致癌,长期在那个环境中工作对身体很不好。我们教研室还有很多女老师,我也特别佩服她们能够坚持在我们教研室工作。

我到教研室之后先任见习助教,向有经验的老教师们学习。两个星期后,就独立给学生上课了,带20 多个学生上小课。解剖学分为大课和小课,大课是讲述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况和理论,大课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上,要求任课老师要有一定的资历和水平,起码是副教授以上的老师。小课主要是在实验室里面上,实验室的几个台子上面都摆放着标本,老师要对着讲,学生们要围着看,来巩固消化所学的内容。那时实验室的条件并不好,没有通风设备,标本的气味在实验室里挥发,多年后才只是在墙壁上面装了几个抽风机,也起不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到了夏天,气温很高,刺激性更大,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老师为了教学效果,给学生做操作示范时,既不戴口罩也不戴手套,有的时候一边上课,一边流眼泪。现在条件好多了,每个实验室都安装了一个完整的封闭抽风系统。